从魏晋“清谈风”看党员干部“三严三实”的现实意义
来源: 添加日期:2018-06-15
魏晋时期,朝野社会盛行“清谈”之风。“清谈”是相对于国事政事、家事俗事之谈而言的,亦谓之“清言”。士族名流相见,不谈国事,不言民生,专谈老庄、周易等玄学。在当时,人们以“清谈”来抒发情怀,却单单没有家国情怀,不过是官吏、文人为了消遣而徒口舌之趣,填补封建士大夫阶层空虚的工具罢了。
“清谈”从玄学发展而来,皆言虚无之论,于己于人于家于国全无益处,还会使人沉溺其中,不思进取,甚者疯癫。后人对它的意义,已一语道破:“虚无之谈,尚其华藻,此无异于春蛙秋蝉,聒耳而已。”
历史上尤为出名的“清谈家”王衍,就是佐例。王衍是西晋末年重臣,在朝中做太尉,统率晋军。其人长相俊美,着装华贵,特喜谈玄,可以滔滔不绝地从早谈到晚,一副很精通的样子。遇到理路不通时,就信口开河,胡说八道,成语“信口雌黄”就出自其身。后来石勒攻晋,王衍奉命率兵抵抗不敌被俘后说:“我自己并不想当官,也不干涉政务。”石勒说:“你名声盖天下,身居要位,少年时就当官,一直干到头发变白,怎能不做政务呢?不涉政务,破坏天下,就是你的罪过。”于是命令士兵在半夜里推倒墙壁将他压死。王衍临死时说:“唉!如果我平时不崇尚浮华虚诞,勉力来匡扶天下,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。”王衍的案例,在如今看来,就是一种 “为官不为”、“为官乱为”、“庸政懒政”的负面典型。清谈误国,其后果,多么严重!
2014年3月9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“两会”期间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党员干部既要严以修身、严以用权、严以律己,又谋事要实、创业要实、做人要实的论述。2015年4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方案》,在各级党政机关、人民团体及其内设机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中层以上领导人员中同步开展。这是延续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,是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核心要求。
十八大以来,治吏之风一直高潮迭起,作风建设一直“在路上”,体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从严治吏的坚定决心。如果说之前的作风整治“压”的是“外火”,是对那些贪腐罪行、懈怠行为、“四风”现象进行鞭鞑惩戒,那么此次“三严三实”主题教育,则可以理解为是治“内虚”,从党员干部的思想之根上拔除“庸懒散”、“假虚空”,持之以恒,标本兼治,从而全面推进“从严治党”,全力锤炼干部对党忠诚、个人干净、敢于担当,让官场政治生态焕然一新。
稳大厦、保民生、固江山、得复兴,唯有远避“清谈”、埋头实务、克己奉公、时不我待才能积跬步至千里。“三严三实”活动,正是新形势下党性党风教育的一次深刻创新,从思想深处拧紧“执政为民”观,实现共产党人的崇高价值追求。